俯瞰閩寧鎮
曾經“胡風怒卷黃如霧”“窮荒絕漠鳥不飛”的干沙灘,如今已變成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厥啄切╅_荒拓土、厲兵秣馬的光輝歲月,風沙侵蝕面龐的痛和披荊斬棘的淚猶在眼前。
人們不會忘記這片金沙灘原來的樣子?;赝麃頃r的路,除了風雨崢嶸的波瀾,還有道也道不盡的甜。
1990年,寧夏南部山區西吉、海原兩縣的1000多戶百姓,搬遷到首府銀川市區近郊的永寧縣境內,建立玉泉營、玉海經濟開發區,這是閩寧鎮的前身,他們也是閩寧鎮的第一代移民。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帶隊來到寧夏考察,閩寧兩省區負責同志共同商定,要在這里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建設一個移民示范區。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多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截至2020年,閩寧鎮已從最初閩寧村8000人發展成6.6萬人的移民示范鎮,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遷之初的500元躍升到2020年的14961元,6個行政村全部脫貧出列,累計脫貧退出建檔立卡1633戶7046人,閩寧鎮6個行政村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00萬元。
破釜沉舟出大山,海風吹到干沙灘
“1990年10月,我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到了玉泉營經濟開發區?!被貞浲碌臅r候,閩寧鎮移民沙金龍面色中飽含滄桑。作為閩寧鎮最早一批西海固移民,沙金龍不記得自己走過了多少路,但是他記得移民之初那些無情風沙漫卷的沙塵天。
茫茫戈壁灘,天上無飛鳥,地里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那一年,沙金龍和1000多戶西海固移民陸續搬到玉泉營經濟開發區,從此告別了“苦瘠甲天下”的宿命,生命從此開始變得不同。
于是,一批又一批移民在這片茫茫戈壁興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黃入灘。他們用帶著血的雙手刨走大石、篩出砂礫、種出莊稼。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從“共同富?!薄皟蓚€大局”出發,將東南沿海10個較發達的省市與西部10個較貧困的省區“牽”在一起,實施東西扶貧協作,指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這一年,閩寧第一次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在福州召開。1997年,時任福建省脫貧辦主任的林月嬋受習近平同志委托第一次走進寧夏大地。西海固深入骨髓的貧瘠,刺痛著林月嬋的心。4月,習近平同志走進寧夏,用6天時間深入調研,并在銀川召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至此,在距離銀川50公里之外的玉泉營經濟開發區上,一個具有樣板意義的扶貧示范村拔地而起。習近平同志親自為他命名為“閩寧村”。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在一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永寧縣望洪鎮鎮長蘇志軍當時還在玉泉營經濟開發區吊裝建設辦公室工作。他介紹道:“那天,咱的大戈壁上插了些小旗子,我心里特別激動?!焙髞碜园l移民的隊伍越來越多,蘇志軍帶著鄉親開始設計村莊、建設道路、興修水利。一批批福建援寧干部、專業人才、企業精英奔赴寧夏,將資金、技術、產業落在這里,西海固移民開荒拓土的身影中有了守望相助的不竭力量。
開荒拓土建家園,厲兵秣馬搞生產
“1998年,閩寧中學、閩寧小學建成,孩子們在家門口上了學。1999年,我們打上了機井,吃上了自己種的菜。2000年有了衛生院,不少移民家改成了磚木房。2001年,閩寧村‘升級’成了閩寧鎮,我買了輛拖拉機拉人去農場干活,在自家院子里種了枸杞和蘑菇……”福寧村北五組村民潘財學回憶起那些建設家園的故事,內心激情澎湃。
翻開閩寧協作“大事記”,“移民吊莊”“坡改梯”“井窖建設”“勞務輸出”“菌草推廣”“招商引資”……一幕幕一幀幀猶在昨日,每一個西海固移民都在這部“大事記”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潘財學守著一口老機井20多年,對這口銹跡斑斑的老機井有著道不盡的情愫。他說:“靠著這口機井我們家家戶戶才澆上了地,養活了牲口。家家戶戶種枸杞、種蘑菇全靠這口老機井?!?/p>
“那是1998年,林占熺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帶來了菌草和菌菇栽培產業。我作為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干部,在園藝村跟村民劉昌富一起試種了蘑菇?!痹〈宕甯刹客跽褴娀貞浧鹱畛醺=▽<乙黄鸱N蘑菇的日子滔滔不絕。那一年,王振軍種的蘑菇1公斤賣到了4元,比玉米賣價高出一倍多,這讓習慣了傳統農耕式種植村民們大吃一驚。一家一家作動員,一戶一戶教技術,和王振軍一樣的村鎮干部跟著福建專家把蘑菇種植技術送進千家萬戶,雙孢蘑菇成了移民村里的“致富菇”。
建家園、搞產業,移民村里日子一天比一天美。這里既有閩商俯身黃土地的一腔熱情,又有精銳企業厚植一方熱土的執著,既有福建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傳經送寶,又有移民群眾勤勞致富共赴小康。這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旱塬大地上繪就的動人景致。
原隆村村民海國寶心里裝了多年的心事終于解決了,他介紹:“搬到閩寧鎮,娃娃能在家門口上學了。日子再苦咱不怕,怕就怕娃娃念不上書。海國寶的孫子上了學,學校還迎來了福建支教的音樂老師。海國寶也像城里的老年人一樣,到點接送孫子上下學。
搬到閩寧鎮,移民萬軍紅在村里的光伏產業園打工,徹底告別了鍋里沒糧、鍋底沒柴、缸里沒水、身上沒錢的貧困生活。光伏板下種上香菇,萬軍紅所在的光伏產業園靠著光伏農業帶動了無數移民脫貧致富。萬軍紅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一家人能賺6萬多元,是產業扶貧讓他一家老小過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綠色長廊譜新篇,科學發展致富忙
2010年起,閩寧鎮開啟了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戈壁灘上萬畝葡萄園筑起了賀蘭山下一道道綠色生態長廊。
“今天的人們不會想到我們當時有多苦!”2011年,寧夏立蘭酒莊有限公司負責人邵青松放棄服裝設計的高薪職業,執拗地在一片戈壁灘上織就了另一番錦繡?;貞浧鹱畛跄嬉u風沙植綠的日子,邵青松眼里寫滿了故事。
七八月間,望著筆直通透的葡萄長廊,邵青松格外自豪?!扒趭^就是我最好的氣質?!边@是寫在立蘭酒莊生產車間里的一句話。這是激勵酒莊所有移民勤勞致富的座右銘,也是一瓶瓶葡萄佳釀的文化內涵自白??恐娨晞 渡胶G椤返臒岫?,酒莊每天都有1萬瓶葡萄酒銷往大江南北。自帶勤奮氣質的葡萄佳釀,滿載閩寧鎮移民艱苦奮斗的精神傳遞著品質也彰顯著熱情。
在距離寧夏立蘭酒莊有限公司不遠的寧夏德龍酒業有限公司,閩商陳德啟在荒漠之上書寫了另一個奇跡。
“當決定在這里開荒種植葡萄時,親戚朋友都說我腦子進水了?!标惖聠⒃诮邮苊襟w采訪時曾說。頂著質疑和壓力,陳德啟和移民們一起睡彩鋼房,親自帶隊打井、聯系通電,將滴灌技術率先應用在戈壁灘上。從造林固沙到改良土壤,從培育種苗到拉網滴灌,從打樁支架到打藥修剪,這位福建老板卷起褲腳、戴上草帽,硬是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葡萄種植專家。
截至2020年,產業園內已開發平整土地5萬畝,種植葡萄4萬畝,栽植防風林500萬棵,完成投資近22億元。
干沙灘上不僅種出了“致富菇”,還種出了枸杞、紅樹莓、奶瓜瓜、葡萄等經濟作物。水渠修到田間地頭,黃河水澆進了自家地里,西海固移民再也不用眼巴巴盼著雨水灌溉莊稼。
這兩天,在園藝村的奶瓜瓜種植基地里,新培育的奶瓜瓜種苗已經開始發貨。負責人馬宗平計劃著通過銷售奶瓜瓜種苗從而擴大奶瓜瓜市場。他說:“手腳麻利的留守老人都來基地干活,家門口就能賺到現錢?!?/p>
原隆村的棚湖灣樹莓生態景區里游客絡繹不絕。樹莓果酒、樹莓氣泡酒、樹莓饅頭、樹莓果汁等深加工產品成了游客們愛不釋手的特產。從紅樹莓種植到發展紅樹莓生態旅游,農業轉型升級不但讓在這里打工的移民吃上了旅游飯,還讓他們變身成為景區接待員、講解員。移民們正用更加科學的方式精耕細作腳下這片土地。
艱苦奮斗的閩寧鎮,用響當當的數據和沉甸甸的事實,在中國脫貧攻堅史上留下了光輝足跡。
勵精圖治謀發展,接軌城市新生活
一場籃球賽,在閩寧鎮原隆村的主題公園熱鬧開賽。引來幾百號父老鄉親觀戰。球場上選手你追我趕、揮汗如雨,賽場外觀眾鑼鼓喧天、掌聲如潮。
“這是2019年鎮黨委和鎮政府支持下建起的法治宣傳教育主題公園。有了主題公園,村民們的精神文明生活一下子豐富多了。隔三差五就要搞一場籃球賽。村民打籃球的勁頭十足,一上場都鉚足了勁頭拼呢,就像當初拼著賺錢奔生活一樣?!痹〈宓谝粫浲跬ソ榻B,主題公園里晨練的、唱秦腔的、打太極的、跳廣場舞的,各種文體活動花樣繁多、好戲不斷。移民們正用自己的方式美化生活、歌唱生活。
福建支寧教師李凰時常去鎮上的永輝超市閩寧鎮mini店購物。支教期間,這里的新鮮瓜果滋養著李凰這位南方教師的胃。她說:“服務員一聽我是福建口音就免費租用手推車給我,讓我把手推車推回家下次再還?!睂幭蔫坭?、黑美人西瓜、千禧小西紅柿等寧夏特色瓜果讓她愛不釋手、流連忘返。
流連忘返的不只是李凰。購物去超市已經成了今天閩寧鎮移民的日常。在與城市接軌的日子中,今天的移民面對吃穿用都有了更多選擇。健康生活、快捷消費的理念在超市購物中時時呈現。
馮云珠是閩寧鎮的快手達人?!盁o抖音,不生活!”馮云珠一邊說著一邊理了理她剛從抖音平臺買下的幾條網紅小衫。近幾年,村里陸續開了三個快遞投放點,每天都有上千件快遞進村,馮云珠隔三差五就去取快遞??恐憬莸奈锪鬟\輸,馮云珠還把自己編的捶背虎、老虎枕頭等手工藝品發到了網上銷售。
銷量雖不多,但是每銷出一個馮云珠就能賺回高出成本幾十倍的價錢。馮云珠介紹:“以前哪知道編這些小玩意也能賣錢,現在知道了,這是民間藝術!”
一個主題公園的建設,一個便民超市的運營,一個快遞投放點的設置,背后串聯著閩寧鎮萬千移民的新生活。這生活里有追求美好的蓬勃朝氣,有與城市接軌的鏗鏘脈搏,有向往時尚的迫切愿望。今天的閩寧鎮,捧著“全國脫貧攻堅楷?!睒s譽稱號的金杯,已經成了無數人翹首稱贊的金沙灘。